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山东省肉羊产业市场行情分析与对策建议
 

受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全省羊肉(带骨,下同)价格整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的走势。羊肉价格由2010年5月初的35.37元/kg增加到2013年5月底的65.86元/kg,增长了86.20%,最高价格达到66.50元/kg。伴随着羊肉价格的连续大幅攀升,广大养羊场(户)的养殖效益却在不断下滑,全省肉羊产业发展呈现出供求双方均不利的畸形态势。为此,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创新团队从分析羊肉市场的周度价格入手,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了增加肉羊饲养量、提高肉羊出栏率、降低肉羊生产成本,促进全省肉羊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省羊肉市场行情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根据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对全省25个集贸市场价格定点监测数据,将2010年5月份以来的羊肉价格走势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0年5月初(第18周)至第12月上旬(第49周),羊肉价格从35.37元/kg上升至39.79元/kg,上涨了12.50%。第二阶段,2010年12月中旬(第50周),羊肉价格突破40元/kg,从40.08元/kg一路攀升至2011年底(第52周)的49.42元/kg,上涨了23.30%。第三阶段,进入2012年后,羊肉价格明显增加并突破了50元/kg大关,从元旦(第1周)的51.92元/kg逐步增加到11月初(第44周)的59.78元/kg,上涨了15.14%。第四阶段,至11月上旬(第45周),羊肉价格又上台阶,再次突破了60元/kg的高价关口,并快速增加到2013年2月中旬(第7周)的最高值66.50元/kg,之后在65.3~66.5元/kg之间持续高位运行,2013年5月底(第21周)为65.86元/kg。

以上数据表明:受羊肉供需矛盾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双边影响,2010年5月份至今的3年中,全省羊肉价格以年递增率23%的速度快速增长。进一步分析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的定点监测数据可知:从2010年5月至今的160个周中,有119个周的羊肉价格环比增长率为正,最大值周涨幅达到了6.34%;仅有2个周持平;39个周为负,最大值周降幅只有2.67%。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市场对羊肉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在目前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养殖效率不高、饲养成本上升、散户退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羊肉供需矛盾必将日益突出,少有的微幅下调只是一种消费的代偿作用,是表面而短暂的调整,并非供需矛盾的有效缓和或根本解决。因此,在生产成本硬性支撑和市场需求刚性拉动的作用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省羊肉价格将会保持高位震荡并持续走高的总体态势。

二、山东省肉羊产业市场行情的原因分析

突出的供需矛盾和较高的生产成本是导致全省羊肉价格持续走高的两个关键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少且呈下降趋势,羊肉供给量少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01~2012)数据,2000~2011年间,全省年均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2350万只和2860万只,年均羊肉产量32.15万吨,仅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4%左右。在数量上,全省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经历了先扬后抑的阶段性变化。2004年羊存栏量达到最高值2667万只,随后开始逐年快速下滑至2011年的2151万只,年递减率3.12%;2008年羊出栏量达到最大值3099万只,之后开始快速缓慢减少至2011年的2901万只,年递减率2.18%;2006年羊肉产量达到最高值36.64万吨,随后开始逐年下降至2011年的30.5万吨,年递减率3.74%。另外,目前全省羊肉除供应当地市场外,还供应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致使本地羊肉供给不足,这对本来就偏少的羊肉生产与供给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全省羊肉供不应求的矛盾关系。

实地调研表明,导致全省羊肉产量少且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肉羊产业基础薄弱,养殖效率低。目前,全省羊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左右和8%左右,是全国的养羊大省和羊肉生产大省。但是,山东省的羊产业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省的养羊效率和羊肉产量。主要表现为:牧场、羊舍和养羊机械等基础设施落后、陈旧,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投入不足,羊场、养羊小区和羊舍等建设用地难,补贴、保险、奖励等方面的产业扶持政策少且力度小。

二是饲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调查表明,目前全省养羊场(户)尤其是众多的散养户,其生产行为不规范、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方式上多采用传统的季节性放牧,现代化标准舍饲较少;饲草以作物秸秆直接利用为主,青贮和氨化饲料较少;精料以玉米为主,品种单一;大多数养羊户的圈舍条件差,冬不保暖,夏不遮阴,且饲养密度大。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羊只的营养平衡,延长了饲养周期。《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3~2012)数据表明,2002~2011年间,全省肉羊平均饲养天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天,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全省肉羊养殖的出栏率和羊肉产量。

三是良种化程度低,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肉羊生产能力低。山东省缺乏专门化肉羊品种,长期以来肉羊生产主要采用兼用型地方品种,繁殖性能较高,但生产性能较差。1997年开始引进波尔山羊、特克赛尔羊和杜泊绵羊等国外肉羊品种杂交改良当地品种,明显提高了生产能力,但良种羊数量少且种公羊利用率低,杂交羔羊尚未形成规模。事实上,山东省拥有较丰富的地方肉羊良种诸如小尾寒羊、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济宁青山羊、莱芜黑山羊和沂蒙黑山羊等,均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生产育肥性能和肉品品质,如小尾寒羊、洼地绵羊和济宁青山羊常年发情,每年两胎或两年三胎,一胎多羔(多的有3~4个羊羔)。但受体制、政策、资金、人才和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优良宝贵的地方肉羊品种资源受到冲击,体质下降、品种退化、混杂现象严重,甚至发生不可逆的濒危状态。良种化程度低以及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现实状况,影响了肉羊生产能力,2010年每只出栏肉羊胴体重为14~16kg,明显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国家的水平,极大地制约着全省的羊肉产量。

四是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肉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山东省羊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羊病研究基础薄弱、防治技术缺乏,许多养羊场(户)缺乏健全的疫病防制程序,不能按时对羊只进行接种疫苗、消毒和驱虫,致使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羊痘、羊口疮、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梭菌病(羊快疫、羊瘁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等常见羊传染病时有发生并扩散蔓延,呈现出“老病不除、新病不断”的恶性局面,既影响了肉羊的生长速度,又造成了大约5%左右的肉羊特别是羔羊死亡,减少了肉羊出栏量和羊肉产量。

五是规模养殖发展缓慢,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山东省肉羊饲养规模化程度较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2012)数据,2011年,年出栏30只及以上的养羊场(户)数仅占全省养羊场(户)总数的11.26%,年出栏100只及以上的养羊场(户)更少,仅占1.22%。同时,山东省肉羊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也相对较低,许多养羊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经营观念较淡薄,养殖、加工和销售环节独立、脱节,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合作与协调。较低的规模化养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利于肉羊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加了羊病的发生与蔓延、提高了肉羊生产成本、降低了肉羊出栏率。

(二)收入水平提高引致肉食消费结构改善,羊肉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山东省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1.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13元,分别是2000年的3.51倍和3.09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消费理念和肉类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易于消化吸收且质量安全状况较好的羊肉需求量逐步增加。尽管人们对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受供给和价格的影响实际消费量并不多,目前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年人均羊肉消费量分别为1.5kg左右和0.5kg左右,仅占肉类消费量的2~3%,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投入品价格硬性上涨,肉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近年来,肉羊饲养的投入品诸如羔羊、精料、饲草、兽药、人工、水电和运输等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如玉米价格由2007年的1.5元/kg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3元/kg左右,上涨了55%左右,导致肉羊生产成本逐年增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8~2012),2007~2011年间,全省每只散养肉羊的总成本由398.82元增加到781.91元(其中,羔羊进价由159.98元增加到271.94元,精饲料费由31.65元增加到59.07元,青粗饲料费由14.12元增加到36.46元,人工成本由179.33元增加到389.32元),增加了96.06%,明显地推升了羊肉价格。

生产成本吞食了养殖利润,肉羊散养户逐渐退出。近年来,生产成本的大幅飙升极大地吞食了肉羊养殖户的养殖利润,2007~2011年,全省每只散养肉羊的净利润由195.76元减少到84.66元,减少了56.75%;成本利润率由49.08%降低到10.83%,减少了77.93%。另外,与鸡和生猪相比,羊的繁殖率低、饲养周期较长,再加上近年来肉羊养殖利润的大幅缩水,许多肉羊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纷纷退出,年出栏1~29只的肉羊散养户由2007年的237.74万户减少到2011年的171.31万户,减少了27.94%,相应的肉羊出栏量减少了19.76%。尽管同期的规模化肉羊养殖有较大发展,但其增长量并不足以消除肉羊散养户退出的影响,致使全省肉羊出栏量减少。

三、做大做强山东省肉羊产业的政策性建议

基于羊肉价格持续大幅攀升的根源,提出如下尽快增加肉羊饲养量、提高肉羊出栏率、降低肉羊生产成本,进而做大做强山东省肉羊产业的政策性建议。

(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肉羊生产能力。一是科学合理地从国外或省外引进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能好的优良肉羊品种,并建立健全由原种场、二级繁育场及杂交改良站组成的肉羊良种引进、繁育与推广应用体系。二是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协调合作,加快开展小尾寒羊、洼地绵羊、济宁青山羊、莱芜黑山羊、牙山黑绒山羊和沂蒙黑山羊等地方优良肉羊品种资源的保种、开发和利用。三是牢固树立良种引进与地方品种资源利用并重、地方品种资源保种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建设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开发培育适于山东省生态条件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系),提高肉羊生产能力。

(二)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增强羊只健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肉羊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切实搞好食物安全和重大疫病免疫的工作。二是严格执行种羊引进和流通环节的检验检疫,防控羊疫病的传播与蔓延。三是在工作环境、住房、福利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方便和条件,吸引并留住兽医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到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工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四是加强肉羊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研发适合山东省肉羊生产条件的羊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三)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提高肉羊饲养管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山东省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作用,不断创新肉羊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疾病控制、环境控制和屠宰加工等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并以创新团队的综合试验站为依托,进行吸收转化、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二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或专家咨询活动,并广泛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册、阅报栏和明白纸等途径,向广大养羊场(户)传授现代肉羊饲养管理技术,如人工授精、引种保种、精料调制、饲草青贮、生态养殖、疫病防控、环境维护、动物福利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术。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肉羊生产效率。一是大力宣传教育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义和技术要领,增强肉羊散养户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的意愿。二是在资金、技术、信贷、信息、用地、水电等方面鼓励支持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肉羊散养户将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的意愿变为实际行动。三是在饲养规模、基础条件和环境维护等方面适度提高肉羊养殖的进入壁垒,提高肉羊养殖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而提高全省肉羊产业的市场绩效。

(五)加强产业链建设,开创肉羊产业化经营新局面。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发挥现有养羊合作社以及“公司+养羊场(户)”、“公司+合作社+养羊场(户)”等肉羊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作用。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肉羊屠宰加工企业,以其为核心逐步整合饲料、兽药、育种、防疫、环境、屠宰、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着力协调各环节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加快形成各环节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从投入品供应、放牧饲养、屠宰加工到储运销售的肉羊产业链。三是产业链的建设与运作要针对某个肉羊优良品种特别是地方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形成小尾寒羊产业链、洼地绵羊产业链、莱芜黑山羊产业链、沂蒙黑山羊产业链和牙山黑山羊产业链等。

(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促进肉羊产业快速持续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适用于肉羊养殖的“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和“用地、用水、用电优惠”等畜禽养殖扶持政策。二是借鉴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出台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能繁母羊补贴与保险”、“优良种公羊引进补贴与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扶持”、“肉羊养殖大县奖励”等。三是科学制定全省肉羊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未来5年、10年、20年),合理确定主体、产品、技术、市场和组织定位,明确不同阶段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从良种繁育、饲料配制、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选择战略重点,从技术、经济、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战略措施。

(七)建议出台母羊补贴政策,保障肉羊产业后续生产能力。尽管我省是全国肉羊生产大省,羊肉产量排全国第二位,但是近年来,肉羊短期育肥支撑了羊肉产量,特别是大幅度从内蒙、新疆、东北三省异地调羔羊育肥,暂时减缓了我省羊肉生产下滑速度,这点非常危险。近年来,我省能繁母羊一直呈下降趋势,据行业统计,2012年我省能繁母羊1473万只,并且下降速度加剧。要保持我省肉羊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出台母羊补贴政策,保障母畜生产水平是未来养羊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农户饲养母羊,周期长、收益低,加上母羊完全舍饲比较困难,所以加大母羊补贴,是保障养羊业走出低谷的关键措施。

 

版权所有(c)山东省现代羊产业技术体系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大动科学院 邮编:271018 邮箱:wangjm@sdau.edu.cn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二路169号绿都生物工程高科技园电话:0543-3405373 邮箱:lvdu@lv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