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山羊暴发传染性水泡性口炎的诊治
 

水泡性口炎是弹状病毒属中的水泡性口炎病毒引起偶蹄和单蹄兽共患的一种急性发热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病畜体温升高和大量流诞,在口腔黏膜、舌面和鼻镜上发生大的水泡等。对成年羊危害较轻,对羔羊危害较大,且发病以后迅速蔓延,对怀孕母羊极易造成流产,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治疗了一起山羊暴发传染性水泡口炎322例,治愈311例,有效率达96.5%

1 临床症状

体温40.541.4 ℃,心跳100110/min,呼吸2030/min,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部分羊只出现瘤胃臌气,心音亢进,节律不齐,呼吸增快,有的呈腹式呼吸,最特征性症状为舌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水泡,大量流涎,泡沫挂满整个口、唇。口腔黏膜、内颊部、齿龈红肿。黏膜脱落,严重者舌前呈套状脱落,脱落后舌尖呈杨梅状色,时而流血,精神极度沉郁,呆立或卧地不起,无反刍,大羊食欲减少或废绝,羔羊因口腔严重溃疡,不能吮乳,终因饥饿衰竭,恶病质死亡。

2 病理剖检

共剖检7只羊,心耳瘀血,心肌有散在出血斑点,肺尖叶见有化脓性坏死灶外,其共同病变为口腔黏膜及舌面溃烂,舌根肿胀,喉咽部充血并有广泛出血点,瘤胃臌气,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脾肿大;肝呈土黄色、肿大。

3 治疗

去腐生肌,宣肺,清热解毒,泻火止痛。治用黄连8份,甘草4份,明矾1份。煎液,待温清洗口腔创面,再涂抹青冰散,34/天(临床实践证明,此法比西药疗法可提早痊愈67天)。内服中药,早中期可选用余氏清心凉膈散:黄芩、川黄连、栀子、连翘、薄荷、桔梗、甘草。煎汤让病羊自饮或灌服。对晚期特别是后期病重羊只应选用清咽养营汤,以滋阴生津,清肃余毒。方药:西洋参、大生地、天冬、麦冬、花粉、玄参、茯神、知母、白芍药,炙甘草。煎汤灌服,以善其后。对未发病的羊只可选用苦参、金银花、黄芩、贯众、泽泻煎汤自饮,作预防性疗法,效果很好。用西药消炎、抗病毒、抗感染。揭去口、舌、唇痂皮,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涂抹碘甘油,同时肌注病毒灵、青霉素、VB2,每天2次,连用35天。对健康羊、假定健康羊、病羊分别隔离,对羊圈及周围环境用13000菌毒灭进行彻底消毒,对食槽、饮水、饲草等用含氯强力消毒灵消毒。

4 典型病例

1 邓某一3岁体重约25 kg母山羊发病。临床症状:体温41.4 ℃,心跳107/min,呼吸29/min,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并伴有瘤胃臌气,心音亢进,节律不齐,呈腹式呼吸,精神极度沉郁,呆立,泡沫挂满口角及唇,并见不断地流涎,舌面溃烂,口腔黏膜、内颊、齿龈等处红肿,黏膜脱落。治疗:黄连48 g甘草24 g加水1 000 ml文火煎汤,待温加明矾6 g每天清洗口腔4次,清洗后再涂抹青冰散(青黛、冰片)灌服中药:黄芩18 g川黄连15 g栀子18 g连翘18 g薄荷15 g桔梗12 g甘草9 g水煎汤,待温分上、下午灌服,1/天,连服3天后,复诊时体温39.9 ℃,瘤胃臌气消失,蠕动音弱,舌面溃烂,口腔黏膜、内颊部、齿龈红肿溃疡明显减轻,流涎停止,精神好转,并有少量食欲。继用上药清洗口腔3天。灌服中药:生地18 g,天冬15 g,麦冬15 g,天花粉18 g,白芍15 g,知母15 g,甘草9 g。文火煎汤,待温,每天分上、下午灌服,1/天,连用3剂,3天后复诊痊愈。

2 邓某一4岁体重约30 kg母山羊,怀孕约120天。临床症状:来诊前2 h左右发生流产,体温40.9 ℃,心跳118/min,呼吸30/min,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食欲废绝,呈腹式呼吸,泡沫挂满口角,不断流涎,口腔黏膜、内颊部、齿龈处红肿溃烂,用手触摸口角、舌面,口腔内温度灼手,并随手抽回时舌前部呈套状脱落,脱落后的舌尖呈杨梅状色并见出血,精神极度沉郁,时而呆立,时而起卧不安,阴户红肿,阴门开张,见有1尺许胎盘悬挂于阴户处。治疗:黄连88 g,甘草44 g,加水1500 ml,温火煎汤,待温加入明矾8.8 g,每天清洗口腔4次,清洗后再涂抹青冰散。灌服中药:生地21 g,天冬18 g,麦冬18 g,花粉18 g,玄参21 g,茯神15 g,知母18 g,白芍药15 g,益母草30 g,枳壳18 g,甘草12 g,文火煎汤,待温,分上、下午灌服,1/天,连服3剂,青霉素400u,注射用水10 ml,每天上、下午各注射1次,连用3天。VB2(片)40 mg,每天上、下午各灌服1次,连用3天,并嘱畜主给病羊喂服稀玉米糊,3天后复诊,体温39.8 ℃,瘤胃蠕动音恢复但较弱,口角流涎停止,舌面、口腔黏膜、内颊、齿龈等处明显好转,胎盘脱落,精神渐振。效不更方,上方继用3天,3天后复诊痊愈。

5 讨论

5.1 对该病治疗应采取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原则,根据该病的发生季节且有传染性,按中兽医理论属温病的温毒范畴,是动物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多种急热性病的总称;温毒多发生在冬春气候异常之季节,在天气应寒反暖或久旱少雨雪的环境下,适于温热毒邪滋生传播,此时如动物体正气素虚,阴精不足,最易感受温热毒邪而发为温毒。其病变特点是初起不仅有一般的温病的卫分证候,并且有局部的红热肿痛,甚则溃烂等症候。因温热毒邪易化火,火热炽盛可燔灼气血,腐蚀皮肉,故温毒必有红肿或溃烂之特征。在治疗上必须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有表证者当先解表,邪入里后方可清里,气营两燔者则需气营两清,入血分者当活血凉血,伤阴耗液者又当滋阴清热。

5.2 对本病的治疗原则应是初期宣肺,中期清火解毒。热入营血则需凉血清营,后期滋阴生津、清肃余毒。中药煎汤清洗口腔溃烂面,临床效果良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和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两种药物共煎时,有可能在水中相遇形成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以细微地颗粒状固体悬浮于药液中,特别是药液中的泥状沉淀物,不但能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同时更能阻止皮下炎性渗出和促进溃疡面的炎性渗出物吸收,对舌表面形成保护膜;再将有收敛、止血、解毒的明矾液伍于其内,清洗口腔后再涂抹青冰散对加速口腔创面修复,促使病体早日痊愈十分有利。

 

版权所有(c)山东省现代羊产业技术体系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大动科学院 邮编:271018 邮箱:wangjm@sdau.edu.cn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二路169号绿都生物工程高科技园电话:0543-3405373 邮箱:lvdu@lvdu.net